2022年6月23日,“传承非遗精髓,培育文化人才”——西安市灞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校地文化人才交流活动在西安思源学院图书馆举行。灞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学智,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教授出席活动。灞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成英、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主任秦凡、白鹿原管委会主任杜毅、区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李甜、灞桥区文旅局副局长吴杰,灞桥区部分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代表莅临参加。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院长梁瑜霞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霍玉磊、马富科、崔红霞,图书馆赵玉秀老师,以及文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非遗专题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由文学院梁瑜霞院长主持。
西安市灞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校地文化人才交流活动在西安思源学院举行
灞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学智在文学院梁瑜霞院长的陪同下参观非遗传承人展示作品。他强调,西安思源学院有宝贵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此次思源学院和区文旅体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将使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搭建起学院与地方深度合作的桥梁。他希望思源学院作为文旅人才的储备库,能全力参与和支持灞桥文旅产业的发展。他表示,灞桥区相关部门将积极配合,强化保障,努力打造高校在非遗传承发展上的校地合作样本,期待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灞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学智参观非遗传承人展示作品
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教授作培育文化人才的专题报告。她指出,本次非遗人才活动是探索创新教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授课,艺术培养与非遗传承融合的新模式。她表示,我校将充分挖掘并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整合科研力量,让艺术培养与非遗传承融为一体,形成非遗传承中大学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担负起本土非遗文化的科学保护、技术支持和宣传的责任。她强调,文学院人才培养应该服务于地方,要打造长安非遗文化特色,开设非遗专题课程,让学生学习非遗技艺,同时通过调研了解非遗文化。我校将整合资源积极支持灞桥区做好关中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为驻区培养更多文化后备人才。
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教授作培育文化人才的专题报告
灞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成英在致辞中表示,灞桥历史源远流长,而在光阴沉淀中脱颖而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灞桥文化的鲜明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是传统文化的无价瑰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篇章。此次非遗展演是物质与精神完美融合的文化艺术结晶,是一次传统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
灞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成英讲话
文学院院长梁瑜霞教授对灞桥区各位领导的莅临及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代表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介绍,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书法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五大专业。东南亚研究中心、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关中文化交流中心、“滋兰讲堂”、“滋兰诗会”、“滋兰书会”、“滋兰剧社”“星雨文学社”等文化交流平台。她表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将通过创意工作坊以现代技术加持文化建设,文学院有信心、有能力与灞桥区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一同为驻区服务,打造文化品牌。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院长梁瑜霞教授主持活动
非遗传承人李建鹏、王建勇、赵军、王学坤、毛利娟、韩彦林、郭航、王永科、屈金苗等在图书馆前厅展示了文化传承项目作品,唐三彩烧制技艺、彩绘面塑、陶埙手工制作技艺、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植物染、木叶盏、古陶瓷修复技艺、灞桥玉雕技艺、绳结技艺等成品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了解。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建鹏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发言。他讲述了坚守唐三彩烧制技艺近40年的创业历程及精进历程。介绍了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并展示了自己烧制的唐三彩凤首壶。
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建鹏发言
灞桥区文化企业代表凡路发言
灞桥区文化企业代表凡路先生作演讲发言,他介绍了诗子团的品牌理念、原创计划、诗歌会及诗歌现场,希望通过诗歌会等创意形式为灞桥区文化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灞桥区文旅局副局长吴杰和西安思源学院赵惠霞副校长签订校地非遗共建协议书
最后,灞桥区文旅局吴杰副局长和西安思源学院赵惠霞副校长签订校地非遗共建协议书。
西安市灞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校地文化人才交流活动嘉宾留影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白鹿原、人文气息浓郁的西安思源学院举办本次“传承非遗精髓,培育文化人才”非遗人才活动,将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进驻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文/解寒冰;图/刘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