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医学院科研副院长病理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楚琰
2024年7月14日至28日,在校长周延波的亲自推动指导、副校长赵惠霞的精心组织及副校长万明的具体部署下,西安思源学院赴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教师团队研修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研修团由学校20名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教师组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活动。
作为此次研修团的成员之一,西安思源学院医学院科研副院长、病理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楚琰在研修期间不仅感受到了国际化教育的新发展态势,开阔了视野,更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等多方面收获诸多深刻的启示。
海外研修收获满满 赋能医学教育新思考
楚琰副院长(一排左二)在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
“我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让我有机会走出国门,亲身体验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感谢国际处及所有相关部门为此所做的精心安排和保障,尽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切便捷,使我们的海外研修得以顺利、圆满完成。”回忆起这次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研修之旅,楚琰副院长满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本次海外研修活动让思源学院教师们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深入探索并体验多元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拓宽了教师的国际视野,使其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并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活动还激发了教师们对教学理念的创新思考,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楚琰副院长在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
“我十分珍惜此次海外研修的机会,一方面我深知高质量的学习交流机会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我深感高校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临行前,即下定决心,一定不负校领导、院领导和课程团队的期望,努力学习,赋能发展。”楚琰副院长表示,“两周的研修时光,每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让我真切体会到学习,特别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是一件令人快乐、愉悦的事情。美好的时光总让人觉得格外短暂,两周的研修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回想起来,它留给我的东西是深刻的,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病理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楚琰副院长在谈及研修期间的收获时难掩激动之情。“这两周的研修时光,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感与挑战。我参与了多场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与同行们深入探讨了医学教育的最新理念与教学方法。”她表示,“这些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让我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思考。”
从视野拓宽到深度探索 来自研修之旅的多维启示
楚琰副院长(右一)在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研修
对于楚琰副院长而言,此次研修之旅远超越了一场简单的学术探索与能力提升的历程,它更是一次视野的无限延展。在英迪国际大学的每一天,她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深入学习了国际化教育的前沿理念与教学方法,更在心灵的深处种下了国际化教育理念的种子。楚琰副院长将这段深刻感受总结为三个方面:课程学习助提升、文化交流拓视野、同行影响稳内核。
“此次研修,英迪国际大学共安排了十一场讲座形式的‘Training Course’,主题涉及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育技术融合、社会情感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策略、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等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多个相关理论和方法,另外还安排了一次传统音乐体验课。每个讲座课程都是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讲授,他们都具有博士学历,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素养,态度亲和友善。”楚琰介绍说,他们的授课不仅加深了她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增进了对马来西亚大学以及海外博士学习的了解,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促进了她重新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其中,国外的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这点让楚琰副院长感触最深。她表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学生偏好的学习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用他们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入学科的研究前沿,带给学生全球化的视野;要做好个人情绪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会到爱和关心,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程学习。
在文化交流方面,楚琰副院长则用“沉浸式”一词来形容此次研修带来的跨文化体验。从吉隆坡机场的初遇,到英迪大学校园内的多元面孔,再到马六甲古城、国家清真寺等地的实地探访,她深刻感受到了马来西亚多民族、多文化的和谐共生。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更让她对英语学习和多元文化尊重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她感受到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具象化。
而最让楚琰副院长感到温暖和充满动力的,莫过于与同行的相聚与交流。她表示,在研修过程中,与学校优秀教师们共同学习、相互激励,不仅让她收获了更多的教育智慧,更让她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她特别提到,团队中许多年长教师依然坚持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的精神,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在她看来,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正是教育人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攀登高峰的生动写照。
对标国家金课建设标准 绘制一流课程建设新蓝图
楚琰副院长为学生授课
在研修过程中,楚琰副院长亲眼见证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在病理学课程建设中引入并深化这一理念的决心,同时也引发了她在病理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上的新思考与规划。
楚琰副院长深刻认识到,一流课程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准对标教育部提出的“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强挑战度”的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建设中应秉承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过程。
为此,课程团队将从“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价值塑造”四维度架构课程,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有效的学业评价方法等提升课程质量;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研讨思政融入技巧,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者初心,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目的。
同时,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楚琰副院长精心制定了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德育水平,为培养未来医学领域的精英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她介绍,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分为四大维度,一是知识目标,即固基础,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特殊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能力目标,即精技术,能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现象,联系疾病防治问题,能追踪学科前沿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能从事护理科研和护理相关工作。三是素质目标,即强思维,能对病理学应用问题拓展、发散和整合思考,得到科研创新思维和临床思维高阶训练,为将来产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四是德育目标,即尚仁术,感触病理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培养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全面升级病理学一流课程建设
楚琰副院长指导学生做实验
“面对医学教育的未来挑战,我认为病理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固本强基’,又要‘拓新致远’,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楚琰副院长坚定地表示。
一是“固基础,拓前沿”以动态发展理念优化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和前沿知识结合、理论和临床应用结合”。一方面固基础,明其所来:要求学生联系病因与发病机制动态理解、探寻疾病时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又要透过病变发现和揭示病因、确立诊断或解释症状体征。另一方面,拓前沿,知其所往:融入相关学术研究最新成果、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培养科研精神和科研思维。
二是紧密融合思政,形成双向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依托病理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在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起点,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立德树人的系统逻辑。将科学的重大发现与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将临床疾病的病理诊断与“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相结合。在教学语言方面,注重亲和性,加强教学中的话语魅力,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助力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是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一流课程建设。根据学校新的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紧密结合AI技术,进行以知识图谱、能力图谱、问题图谱为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拆解课程目标,串联课程知识点与教学资料,为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课程知识网络,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造力思维和深度思维能力。
四是完善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并实现多维教学资源聚合。加强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录制课程知识点教学视频,建设MOOC视频教学资源。完善在线题库、课件库、图库、案例库、MOOC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课程教学资源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通过有效组织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五是深化教学改革,推广混合式教学。利用精品在线课的视频资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线上自主学习,课堂上借助于雨课堂开展线下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汇报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课后通过雨课堂平台巩固与拓展知识,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闭环。
六是依托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依托医学院实验室建设,开展虚拟仿真教学,运用人工智能软件重建活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病变特点,理解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及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医学院科研副院长病理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楚琰
“新时代背景下的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楚琰副院长表示,“未来,我将带领医学院教学团队,切实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课程配套资源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虚拟仿真教学与人工智能有效接轨,为一流课程的建设形成有利支撑,构建完善的学科教学体系,培养新医科背景下优质医学人才,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